学生工作
春秋学社成功举办寒假读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2019-03-22     访问次数:

2019年3月17日晚八点,春秋学社在教二109举办了寒假读书分享会。此次活动共有五组同学上台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寒假的读书收获,春秋学社成员积极参与。

首先,王馨悦同学分享了阅读鹤间和幸的《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一书的感受。该书叙述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而发展、壮大,最终兼并其他各国,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她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有独创之处,从地方基层官吏、普通民众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在研究资料上,作者做到了最新考古资料与图像运用的紧密结合,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总体而言,该书客观地评价了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揭示了秦汉两代间不可割断的继承关系,新视角、新研究方法的引入也值得我们借鉴。

接着,翟明杰同学介绍了侯旭东的《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一书。首先,他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一是讨论西汉君臣关系的类型与性质,分为“礼仪型”与“信-任型”两种;二是立足于“关系过程”和“关系的关系”,分析君臣关系的演变如何影响西汉历史的展开。接着,他对全书内容做了简要介绍。该书将“信-任型”君臣关系拓展为“信-任型”上下关系,融合了府主与属吏的关系,并以西北边塞的实例进行了论证。翟同学还分析了该书的学术史,认为其借鉴了家族国家论与二重君臣关系等传统话题,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杨晓锐同学分享的是仇鹿鸣的《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他首先提出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对既往藩镇史研究的反思,从新的角度重新探讨了胡人与唐人的关系。他把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捕捉安史之乱中时人心态,分析燕政权的历史定位,二是探讨长安朝廷与河北藩镇的关系问题,三是展现立体动态的藩镇图景,剖析河朔三镇内部的权力机构。最后,杨同学进行了总结,认为景观、政治与文化之间联系密切,三者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解读者,从人的角度感受历史是非常必要的。

郭鹏宇同学为我们介绍的是包利威的《鸦片在中国:1750-1950》一书。此书的特色是通过鸦片问题反映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与社会生活图景。郭同学简要介绍了该书各章节内容:首先是鸦片的来源、种植、危害以及产业链;接着阐述鸦片贸易的国际化和中英两国在禁烟问题上的博弈;然后分析鸦片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在白银外流、地区贸易、资本积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最后按时间顺序梳理中国政府对鸦片的政策与态度,并对鸦片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做了说明。郭同学还总结了前人对鸦片贸易研究的两种观点:中国学者注重联系鸦片与帝国主义侵略,指出其灾难性;西方学者则以“修正主义”为标榜,对鸦片的灾难性提出质疑。郭同学认为此书观点新颖,看法独特,可以开拓我们的视角,但是其中不乏一些片面的想法,在阅读时需加以注意。

陈镕和徐佳炘同学分享的是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一书。陈同学首先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指出其写作目的,一是鼓励图像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二是提醒我们图像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他还介绍了图像的导向作用,列举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图片和事件,说明焦点图像的出现会影响公众的认识与舆论倾向,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接下来,徐佳炘同学就这个话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主要讲述人对图像的解读以及图像对人的历史认知产生的影响。他提出图像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我们会依据原有的事实来构建自己的主观印象,但是这种主观构建有时候会与史实相违背,这是历史研究中必须仔细辨别的方面。作为历史学习者,对待史料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忌形成刻板印象,切忌粗糙解读,不加挑拣。

最后,陈兴同学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对各位同学的展示做了细致的点评。同学们也积极提问,进行探讨与交流。此次读书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大家表示收获颇丰。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合影留念。

(春秋学社 陈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