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利教授举办“文字与文明的起源”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09     访问次数:

2020年11月6日晚,应我院倪滕达副教授的邀请,于殿利教授通过网络平台为同学们作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该讲座以“文字与文明的起源”为主题,系“京师史学名家前沿系列讲座”之一,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前来学习。

于殿利教授从文字与文明间的关系谈起。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兴起与冶炼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文明的诞生。文字的起源意味着人类进入到了以理性为根本特征的文明社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于殿利教授接着讲述了楔形文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他梳理了楔形文字的出现与苏美尔文明的诞生关系,指出苏美尔文经历了从图画到象形、再到楔形的转变。两河流域独特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使得苏美尔文在逐渐简化的过程中呈现楔形。苏美尔文继而传到了阿卡德地区,随后传给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等众多民族。这些民族的书写符号都具有楔子的形状,被统称为“楔形文字”。

(图一)

古代近东地区形成了楔形文字文化圈。埃兰语、胡里语、赫梯语、阿拉米语、乌加里特语、乌拉尔语及古波斯语在使用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对其有所发展。

于殿利教授认为,从图形文字发展到字母文字是文字简化的自然规律。约公元前1300年,伽南人发明的字母文字是后世所有字母文字的基础。从伽南文字发展来的乌加里特文字,是近东地区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其中包括现代字母中的a、b和g。腓尼基人发明字母文字的说法可能是误传。

最后,于殿利教授总结了文字的发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特点。苏美尔文字创造了不可思议的苏美尔文学、发达的法律文明、流芳千古的历史碑铭及造福后代的科学技术,对后世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二)

在提问环节,于殿利教授同与会同学进行了密切交流。现场讨论氛围热烈,许多听众表示受益颇深。

于殿利,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译作10余部。

(撰稿人:杨陶)